背景 | background
里佳山是南京近郊的乡村,地处浅丘。“山、渠、田”构成了村落环境的的基本特点,村落的整体形态俨然就是山丘形状的延续,这种叶脉状的肌理体现显出传统村落中人与自然长期的和谐共生的关系。但在城镇化率已经达到75%的江苏地区,村落“空心化”现象是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中、年轻人都前往就近的镇区工作和生活,村中常住人口以老人和低龄儿童为主。为了教育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原有的村属小学撤销,学生改到镇上上学,有专用校车到各村接送,因此村小学这一类的村集体资产逐渐荒废。但近年来随着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要素流通,尤其是江苏推行的“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使得乡村的人居环境、产业发展、乡村治理等都得以长足进步,乡村的田园风光、文化历史、特产民俗都为城乡深度融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里佳山地区也迎来发展的机遇。
▼视频
▼在废弃小学的校址上新建乡村旅舍
从废弃小学到乡村居住类公共设施
里佳山原来的小学位于村东北角,背靠山林,是一个有着南北两排平房校舍的院子。交通上既与内部村巷相连,也通过一条田间路和村外的交通道路连通。场地北高南低,两排校舍分别位于两个台地上,校门设在较低的平地的东侧与村路相接。两排教室的外廊皆朝向校园内部,院落中央有一棵百年朴树,树冠茂密、姿态优美。村里不少上了年纪的人都在这所小学念过书,可以说小学承载着老里佳山人的集体记忆。
▼废弃的小学鸟瞰区位
▼区位轴侧
▼乡村旅舍与村落及山体的关系
▼村落的形状是山丘的补型
老校舍废弃后,院内杂草丛生,于是村集体又把其中地势较低的一排校舍租给五金加工作坊,因为教室之间有隔墙影响了设备的摆放,所以作坊在墙上凿洞把几间教室联通起来,建筑似乎还在用苟延残喘的生命来努力维持着新的功能需求。因此这个乡村新建筑的布局和结构是否具备更强的通用性,来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改造行为,从而让村集体资产长期保值,这是设计值得思考的问题。
▼乡村旅舍翻建前后肌理对比图
▼乡村旅舍与村民活动中心的位置关系
考虑到校舍在村里的位置偏于一隅,与其他农房宅基地没有村中那样致密,场地北向的视野较为开阔,并且有一条单独的道路与外部的村级道路相连、且能通往半山的水库,因此,将校舍翻建成一处公共居住类服务设施,供回乡省亲的访客、观光体验的游客住宿的乡村旅社,或是未来作为乡村养老用房,都能较好的发挥场地的特点和优势。
▼乡村旅舍场地剖透视
▼两个院子相互套叠
两个院子一棵树 | Two yards and one tree
让笔者记忆犹新的是初次踏勘场地,一踏进校园,就立马被场地里的古朴树所吸引,婆娑的树影、风掠过的沙沙声仿佛在向每一个到访者诉说着过往,校舍里朗朗的读书声、院子里孩子的欢笑声仿佛犹在耳畔。这股无声的“在场力”让人无法回避,它引导着整个场地的秩序。
▼乡村旅舍功能分解图
▼从村巷看乡村旅舍
▼不起眼的旅舍接待入口
▼建筑的形体顺应着村巷的走向
因此新建筑尊重并学习了原有校舍和树之间的布局关系,依托原有两排校舍的地基来建造新的屋舍,并利用新的建筑体量形成大小两个半围合的院子。小院为公区,位于场地东北角,面对通外村外的道路设置出入口和接待空间;大院为客房区,四面被建筑围合,北侧地势高布置两层客房,南侧地势低布置一层客房,东侧为两间多功能室,西侧则为厨房餐厅。大院与小院相连处利用一个户外楼梯作为两个空间的过渡,这个两跑楼梯用作北侧客房的一二层之间的交通联系,其屏障感很好地起到了分隔两个院子的作用。
▼晨曦中的院子
▼院子不大但围绕朴树展开
▼朴树占据着绝对的空间主角地位
▼树下的聚会
▼维持原有台地对朴树根系的保护
建筑空间——倾听的角落 | Let the architectural space become a corner for users to listen
通常在一个内向性的院落里,通过建筑局部的造型设计来获取空间中的关注度、并制造空间趣味性,似乎是一种讨巧的设计手法。但在这个院子里,老朴树是毋庸置疑的主角,那历经岁月沧桑后依然展现出的蓬勃生机,让一切人工的雕琢在它面前都会显得黯然失色。所以建筑无需自作多情,就像原有校舍的外廊一样,在院子和房间之间创造出一个个可行走、可停留、静静感受四季更替的角落空间就足矣。这种内外之间的多义空间,没有惊艳的外表,全靠使用者的行为去定义,是符合乡村环境下的一种随性、松弛的居住状态。
▼内向型的院落式布局
▼院落中央的草坪用于举办各类活动
▼简单宁静的乡村空间氛围
▼钢筋混凝土建筑主体与竹木结构外廊搭配
▼空间中的对景运用
比如利用室外楼梯靠近古树的条件,设计在出挑的转弯平台处进行了局部扩大处理,创造了一个接近树冠的“梯台”座椅区,人们可在这个瓦顶和树冠之间的地方促膝坐谈,大树这位见证村落变迁的“尊者”此时仿佛为人提供了一个庇护。这种为单纯的交通行为制造一个停留契机的处理手法,让这里成为深受使用者欢迎的角落。
▼楼梯与树作为大小两个院子的分隔与过渡
▼一个接近树冠的座椅区
▼在瓦顶和树冠之间的坐席
又比如,北客房朝向内院一侧间隔设置的三个“敞间”,敞间与客房之间以外廊相隔,其面向内院的折叠门可完全开启,形成一个个内外交融的小聚会场所。就连朴实无华的外檐廊,也在住客的使用中转化成半户外的倚坐场所。这些“檐廊”、“敞间”、“梯台”的空间类型看似朴实无华,却都在鼓励着这里的住客走出封闭的房间,进入一方院落,去感触乡间的自然气息、去拉进人与人交往的距离,仿佛记忆里的儿时生活场景,引人共鸣。
▼仅仅一个简单的设置增添了楼梯的社交属性
▼景观在场地高差的处理
▼一些校舍的空间印象被保留下来
结构多样性 | Diversity characteristics of structure
在乡村盖房子,首先是从功能需求出发,采用经济可行的建造材料,相较于“就地取材”,乡土建造更注重“五材并用”和“材尽其用”,坚固的石材被用来做墙基、砌台阶;砖体积小且能抵挡风雨,可用来砌墙;金属耐磨,就安置在家具的转角处。那些刚好能作为房梁的弯曲木料、墙体修补时用到的瓦罐,则体现出乡土建造中包容性和适用性。所以,在当下这个工业技术早已渗透进乡村的时代,我们不应该主观地将高效率的工业化技术与乡土建造对立起来,而是有选择地、谨慎地、探索式地引入一些新的、适宜的工业技术,承接好智慧的传统工匠精神,保护好优秀的传统空间遗存,并利用今天的建造行为将文化向未来传递。
▼旅舍接待区
▼客房首层外廊与院子之间间隔着三个小活动室
▼充满自然光的餐厅
▼朴实整洁的客房室内
▼朴实的外廊作为一种空间构成元素
就像农房在建造过程中经常会采用各种易得且实用的材料一样,我们对建筑主体结构采用了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一方面让建筑达到2级耐火等级,实现与周边民房的防火隔离;另一方面也让结构具备了未来功能调整时的改造可行性。而在“外廊”、“敞间”这些近人尺度的建筑空间,则采用了小型胶合竹结构、小型钢结构来建造,结构本身的材质表达,让空间充满真实的质感,同时也因为结构轻、基础浅的特点避免了建造行为对老朴树根系的破坏。这种为了适应乡村的建造环境、灵活地将多种结构形式混合的手法,是一种在满足现代化使用需求和乡土建造技术之间获取平衡的探索。
▼砖、竹木、茅草、瓦等多种材料在建筑中的运用
▼钢结构的活动室轻巧通透
▼建筑细部与树干
结语 | conclusion
将村中废弃的小学翻建成乡村旅舍,通过激活节点空间的方式来吸引外来访客以促进乡村的发展,甚至未来亦可作为乡村养老的设施用房,这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活化村集体闲置资产的方式。同时也只有那些不破坏生态环境、不破坏村庄风貌、与村邻友好相处的建设行为,才能让乡村的建筑空间得到可持续性的利用和发展。
▼夜幕下的院子内景
▼夜晚的朴树仿佛精灵一般
▼其他
▼区位图
▼总平面图
▼首层平面图
▼二层平面图
▼南北立面图
▼剖面图
项目名称:里佳山老建筑改造项目
项目类型:老建筑改造设计、民宿设计、酒店设计、精品酒店设计、乡村改造设计
项目地址:南京市溧水区晶桥镇里佳山
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东大院ATA工作室
主创及设计团队:李竹、杨梓轩、王嘉峻
结构设计/机电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综合五院
景观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风景园林设计院
室内设计顾问:南京反几建筑设计事务所
建设单位:南京溧水产业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南京昱扬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基地面积:2012㎡
建筑面积:1750㎡
设计年份/建成年份:2019/2021
摄影版权:时差影像
视频制作:时差影像
感写观览、登录灵感LAB账号、点击文章顶部♥可收藏案例
更多该设计公司案例,请点击 → 东大院ATA工作室
©非特殊说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注公众号
关注抖音号
鹞子落-民宿设计·北京 | 大料建筑
韦吉斯Chenot Palace健康疗养酒店·瑞士 | Davide Macullo Architects
潮州有熊酒店 · 广东 | 以靠建筑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茉莉花剧场改造项目·上海 | 上海华建工程建设咨询有限公司
玩土有溪-民宿设计 · 四川雅安 | 尚水希木乡村振兴工作室
时光流韵:南昌三眼井历史街区保护与改造项目·江西 | UA尤安设计 辅助线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