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投稿
灵感LAB - 空间灵感补给实验室
大运河书屋 · 北京 | 意度建筑
0 FAVORITE198 VIEWS0 COLLECTIONS
2024-11-13 RELEASE DATE
2023年

 

流淌的记忆——北京大运河书屋
▼01流动墙体·流淌的记忆

 

京杭运河 | The Beijing-Hangzhou Grand Canal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全长约1797公里,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北京通州段之运河,被当地民间学者赞为 “铜帮铁底” 运粮河。只因它主要担负着运送南方粮食及征收税赋之重任,曾经的通州运河两岸,那是一片何等的繁忙盛景。
运河书院就坐落在北京大运河通州段的西岸,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东侧,它原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仿古建筑,周边桃林绚烂,绿柳摇曳,人们唯有穿过林间那蜿蜒的步行小径,方可抵达这方宁静之地。

 

▼2改造前的原建筑


这座建筑已经闲置十余年,业主希望将其改造为一个包含旅游接待、休憩、水吧和书屋等复合的功能空间,既满足公园的游客接待的公益职能,又可通过经营水吧和书屋实现投资运营收支平衡。

 

流淌的界面·流动的空间 | Flowing Interface · Flowing Space
既有建筑的柱网布置极为紧密,南北共列五排柱网,四跨纵深,类似古建筑的“双槽”柱网体系。且因中部柱子高耸,在距地面三点九米的标高处,存有横向联系梁。这想必与仿古建筑的屋面举折相关,然而,这却致使空间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我们一致认为,此空间并不适宜作为接待中心与书屋。倘若依据柱位砌墙以限定空间,那柱子便会过多,空间不但会显得呆板琐碎,中部柱跨的光线也将因受边跨墙体的阻挡而变得幽暗。


▼3现状建筑西立面

 

▼4现状建筑内部结构

 

因此我们希望打破既有柱网的限定,创造去一个“无柱”空间,让自然光线和空气自由流动,为访客构建一处自由徜徉的休憩场所。基于这个认知,我们提出一个“流淌的墙体”的概念,以曲线形的片墙串联起柱网,通过柱子间的灵动连线消解柱子,构建出不规则却又相对完整的空间形态。并在那弯曲的墙上开挖拱形洞口,联络被分隔的空间,形成相对模糊的边界区隔。如此一来,流动的墙体既将空间融合为一个整体,各个空间之间也变得 “透明” 起来,构成相互关联、相互凝望的观照体系。这种办法类似于将自由的园林空间结构植入了类似中国建筑“双槽”的严整平面,为建筑内部的空间赋予了起承转合和因借自然的趣味性。


▼5改造逻辑

 

▼6相互凝望的空间


▼7流动的空间

 

▼8垂直向度空间的渗透

 

▼9视线的多层渗透

 

游客休憩区位于建筑最北侧,临窗而居,为坐下来歇脚的游客提供观看北面小丘景观的机会。旅游咨询和水吧区融合在一起,面相入口大厅,为游客提供解答、补水和简餐等服务。

 

▼10休憩区

 

▼11邻近水吧台的休憩区

 

▼12游客服务台及水吧服务岛

 

多功能区既是读书区又可兼做休憩区,布置在空间中部。绕过正对入口的“影壁墙”,是相对独立的专门读书区,这里相对私密安静,适合读书,可观看南侧庭院景色。

 

▼13接待厅与图书展示区的共用

 

▼14从接待厅看向楼梯

 

▼15三层间的过渡

 

▼16南侧安静的阅览区

 

▼17阅读讨论区

 

服侍空间集中布置在建筑东南角。三种空间由喧闹到安静,逐渐过渡,衔接自然。这受益于在流动墙体上掏挖的拱洞,使各空间不至于突然转换而显得割裂,保证了这三种空间既相互联通,又相对独立。
在建筑的剖面研究中,我们发现,由于建筑采用中式的的“大屋顶“建筑形制,其中部空间极为高耸,如不加以利用,殊为可惜,但由于现状3.9m标高的连系梁又难以使用。因此我们利用现有的结构,在3.9m标高处的横向联系梁之间,增加单元式夹层,改造为多功能阅览区。

 

▼18剖面研究

 

但是以现状3.9m梁标高为单元式夹层结构板标高的话,由于屋面折梁截面高度较大,多功能阅览区的净高捉襟见肘,因此我们让夹层结构梁底标高与3.9m标高混凝土梁的底部平齐,单元式夹层被轻轻的悬挂在原结构上,由此提高了折梁下面的空间净高,形成一个尺度合宜的“阅池”。同时,因3.9m标高的东西向联系梁上部为屋脊下方空间,我们将其作为联系走道,并在其顶部集成空调和照明,用足高度。访客可通过走道找到“阅池”,经过木质台阶步入阅池,坐在半圆形的台阶上,在斜屋顶的“荫蔽”中, 沉下心去,静静地读书。

 

▼19楼梯

 

▼20二层多功能读书区

 

▼21透过夹层洞口看向首层大厅

 

旧物的记忆 | Memory of Old Objects

京杭大运河对于生活在运河沿岸的人们来说,沉积了难忘的历史与记忆。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这种记忆变得模糊,存留下来的记忆最终会凝结在历史遗物上,如杭州的拱宸桥、北京的什刹海,成为人们心中共同的集体记忆。
而在大运河森林公园,除了流淌的河流,没有可观的遗迹实存。但对于业主来说,运河很多设施的施工出自他们之手,多年的养护工作有着他们的足迹,这些事件不可否认的也应属于运河记忆的一个分子,那么相关的旧物也理所应当属于“遗物”的范畴。比如说围合院子、保护草坪的木栅栏,已经在此留存十余年,虽然无法与附近的通运桥和燃灯塔相比,我们仍然认为这也是运河记忆的一部分,并且这些旧物更接近普通民众的记忆,它有属于自己的历史价值。由此我们扩展了这种记忆的外延,收集这些木栅栏,青瓦,玻璃砖、和运河沿岸的经过雕琢老石条,作为建造的材料,且不限于北京本地。最后我们沿着运河一路向南,奔赴山东、江苏和浙江,寻找有故事的石头、有记忆的门券……

 

▼22运河岸边保护花草的木栅栏围墙

 

▼23拆迁留下的玻璃砖

 

▼24西湖边上的老石板

 

在寻访中,我们发现,很多造园师、商人利用自己收集的旧物件打造自己的宅邸,细节交接很有趣味,毫不拘泥。这些见闻直接影响了我们对地面铺装的做法,最终我们采用项目老建筑屋顶被换掉的旧瓦做铺装,搭配老石板、旧青砖,组合成耐人寻味,引人深思的构造细节。

 

▼25南方某私宅庭院的细部

 

▼26运河书院的景观步道细部处理

 

▼27运河书院的室外台阶细部处理

 

在我看来,这种旧物实际上是一种浅层意义的符号,可以直接引发意识的共鸣,也是最容易引发联想和通感的手段。旧物材料的符号特性,传达着耐人寻味的记忆和时间痕迹,让人联想到千年运河遗留下的点滴故事。 
我们将原来保护草坪的木栅栏改造为木质天花,空调出风口也采用旧木板,让木工师傅切割成细条,制作成出风和回风百叶;我们还将甲方拆迁时收集的木板作为楼梯的地板。时间的打磨令木板纹理更加深刻,风雨的洗礼让它们的质感更加丰富,加上工人敲打的眀钉,使这种旧木板更具故事性。

 

▼28用木栅栏改造的天花板及出风口


▼29用拆迁保留的老木板拼接的木地板


业主拆除的旧玻璃砖被用到外立面中,与窗子配合形成采光、通风和观景的功能组合。玻璃砖令光纤柔和的进入室内,增加了内外景观的朦胧感。

 

▼30旧玻璃砖和玻璃窗的结合


由于这些旧物尺寸、规格和数量都不准确,在砌筑的过程中,必须亲自驻场设计,根据具体材料的材质和尺寸和工人师傅一起探讨,寻找最合适的砌筑方案,保证灰缝最小,并确保拼贴的节奏美感。


▼31旧材料的拼贴细部处理

 

▼32现场建造过程


▼33水吧台材质拼贴细部©意度建筑.


在软装阶段,业主干脆将他们拆掉的一些就灯具、空调、咖啡机、桌椅等一股脑运过来,准备都放在书院里边。在我们业内的认知力,这些软装必须与原设计的审美与性格相符合,否则设计就失掉了控制,变得不纯粹。因此,起初我们是难以接受业主的这些做法的。但在调整软装过程中,我不断反问自己:是谁规定必须要做成与设计初衷一模一样才是对的?是谁规定设计必须百分百落地才是好的?我想,好的设计应该允许条件的不断变化,好的空间应是可以无限使用的,也需要允许业主的自我调整与完善。在与自己达成和解之后,我们与业主一同,根据空间的气质,在比选中确定“最合适”的那组旧家具。

 

▼34业主提供的旧家具和设备@意度建筑


显然,这种“开盲盒”式的组合一定不会达到设计师内心的“完美状态”:90年代的玻璃灯具配合着裸露的混凝土屋顶,不加粉饰的墙面映衬着工业风的色温不一致的吊灯…….但庆幸的是,空间中的90%材料都是旧物,我们认为它们均被时间罩上了一层“蒙版”,让自身变得温润而不至于显得那么尖利。它们本身就携带者情绪,携带者一种“不完美”,而这种不完美的集合,使得空间组成的“视觉颗粒”更为均质化,从而产生一种整体带有怀旧情绪的朦胧美感。

 

▼35铺装细部

 

运河书院虽然面积不大,但其从设计到施工历经四年,它带给我很多思考。我觉得它是个典型的平民建筑,不追求华美的外表,不艳羡精致的材料,不纠结精致的细节,让自由的空气流动于空间之中,让凝结时间记忆的材料表达自身的魅力。对于我们而言,在某种条件及业主认知的限定下,引导业主是一种条件反射,但当理性分析后,业主的诉求是“正义”的,我们除了愿意放弃专业霸权外,还需要将那些看似不可理喻的诉求,通过自己的认知和专业,转化为一种正向的、具有意义的过程和结果。

 

▼36建筑外部加建的雨棚


▼37夜景


▼38建筑立面局部

 

▼39首层平面图©意度建筑


▼40二层平面图©意度建筑

 

▼41剖面1-1©意度建筑

 

▼42剖面2-2©意度建筑

 

▼43剖面3-3©意度建筑

 

▼44剖面4-4©意度建筑

 

▼45剖面5-5©意度建筑

 

▼46剖面6-6©意度建筑

 

▼47剖面7-7©意度建筑


项目名称:北京大运河书屋
项目类型:老房改造设计、老建筑改造设计、书屋设计、书店设计、老宅改造设计、图书馆设计
项目地址:北京
客户:北京金福艺农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意度建筑
主创及设计团队:谌喜民、张旭、邓剑斌、张雨、余明伦
施工方:北京金福艺农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用地面积:890㎡
建筑面积:751㎡
设计年份/建成年份:2019.8-2020.6 / 2019.11-2023.1
摄影版权:金伟琦


感写观览、登录灵感LAB账号、点击文章顶部♥可收藏案例
更多该设计公司案例,请点击 → 意度建筑
©非特殊说明,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关注公众号

关注抖音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