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滘别名双溪,自公元1101年温许二公在此开村,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叠滘因水而生,是西江与北江冲击平原的一部分,水系发达,纵横交错。
因水成墟,千百年来延续着的传统墟市文化活动,在当下现代快速消费的模式下显得尤为珍贵。同时叠滘还有丰富的传统民俗活动,如扒龙船、武馆狮会、粤剧等,其自身文化特征非常鲜明。“龙舟飘移”是每年端午节的必备看点,人们挤满狭窄的巷道,等待龙舟急速转向的一刻。
▼叠滘墟市文化
▼叠滘民俗活动
现状情况 | The current situation
场地现状情况存在环境荒杂、建筑残破等多种问题。现状建筑多为清末1-2层青砖木结构民居建筑,部分为近代多层砖混住宅建筑。因多年闲置失修,绝大多数为危房建筑。部分居民自行搭建的简易钢结构、违章扩建等,加上村级工业区现代厂房无序发展,造成村落原有肌理遭到破坏。
▼叠滘旧貌
▼改造后的新空间
改造定位 | Reorientation
社区共建导向下的文商结合体验区
▼轴测图
虽然经历了近代无序的城市化发展,本地居民仍然坚守于此,文化得以传承,墟市活动更是从未间断,改造的目标必须是在原住民、现代商业活动及保育及传播当地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平衡。因此我们提出“社区共建导向下的文商结合体验区”这个定位,包括“民众参与”、“商业活力”、“文化复兴”三个方面的内容。
▼改造后用于展陈的龙舟屋
▼龙舟屋外观
▼改造后的水榭
民众参与 | Public participation
在改造规划区内保留了大量的原住民及其民居建筑,也意味着保留叠滘水乡的原始活力;同时让原住民参与设计改造决策,在实现村落更新的过程中同时也满足了居民的生活及经营需求;在项目改造施工的过程中,未采用全围蔽式施工方式,在保障施工安全的同时,原住民也可以正常的生活。
▼植入现代建筑类型 | 叠瓦房
▼叠瓦房玻璃立面
▼植入现代建筑类型 | 游客中心
商业活力 | Commercial vitality
改造的街区必须具备商业活力,现代体验型商业业态与传统商业业态并存。我们保留了叠滘墟市内传统经营的店铺:如手工艺品、百年历史的药店、棉被店、手工毛衣店等原住民经营项目。同时,引入新的业态,如现代餐饮、特色零售、特色民宿等,刺激带动当地业态,增强社区凝聚力,实现叠滘社区的有机更新。
▼原有业态与新业态
▼传统业态
▼改造后的新业态
▼改造后的新业态 | 夜景
文化复兴 | Cultural revival
叠滘有着鲜明的文化传统,包括正月庙会,五月端午赛龙舟等,这些非物质遗产需要加以保护及经营。规划设计中设置多处文化相关的建筑空间,利用场地内现存保留的“双溪茶馆”、“图甲会馆”、“立善堂”、“顺泰大押”等文化传承的传统建筑进行修缮改造;同时植入现代建筑类型,将现代、传统、新旧结合三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融合,从而实现叠滘片区建筑自身的良性生长和有机更新。
▼立善堂内部的修缮保护
▼叠瓦房细部
▼建筑细部
结语 | Conclusion
我们一直致力于多维度的有机更新实践,在本地文化、商业发展、空间改造中找到动态的平衡。叠滘墟一期的改造,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改造方式,而是细致入微,关注原住民生态,在地文化保育与经营,以及当代生活审美的有机融合。
▼主街上的新建商铺
▼融入原住民生活的新建筑
▼叠瓦房立面图
▼双溪茶馆立面图
▼水榭立面图
▼游客中心墙砖排布
项目名称:佛山南海叠滘墟改造一期
项目类型:商业建筑设计、游客中心设计、茶室设计、文化/展览建筑设计、文化空间设计、博物馆设计、文旅项目、建筑改造设计、老建筑改造设计、乡村改造设计
项目地址:中国 · 佛山
客户:佛山市南海区桂城街道办
建筑设计:竖梁社绿田工作室
主持建筑师:邹嘉盟、宋刚、钟冠球、朱志远
方案设计团队:邹嘉盟、张新翼、杜雷、蒋宛均、冼迪宏、梁玲玲、徐中天、赵心誉
结构设计:钟再恒、陶建强、李锡锋、邓小强、陈茂叶、丘裕强、孙晓民、卓松勇、李光铭、林梓锐、陈兴松
景观设计:广州璞玥环境艺术有限公司—黄政、黄嘉林、谢剑球、戴善斌、叶清霞、陈嘉文、黄秀英
设计顾问:许涛
规划面积:25400㎡
一期建筑面积:8728㎡
景观面积:10379㎡”
设计年份:2019年-2022年
建成年份:2022年
摄影版权:吴嗣铭
感写观览、点击文章顶部🤍可收藏案例
更多该设计公司案例,请点击 → 竖梁社绿田工作室
编辑版权©灵感LAB,欢迎转发,禁止以灵感LAB编辑版本进行任何形式转载
关注公众号
关注抖音号